作者: 记者 倪思洁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26 21:33:40
淀粉样蛋白是“元凶”吗?

   100多年前,当阿尔茨海默仔细观察奥古斯特的脑组织切片时,他看见了许多特殊的斑块。这是在阿尔茨海默之前和之后的研究者都看到过的现象。也正因如此,淀粉样蛋白斑块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典型病理之一。

   1984年,科学家在分析这些斑块时,分离出了β淀粉样蛋白。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将β淀粉样蛋白与阿尔茨海默病联系起来,并普遍认为β淀粉样蛋白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元凶”。

   不过,进入21世纪后,一些研究却让这一延续了数十年的共识出现了裂痕。

 

早期探索:神秘的蛋白

 

   1930年,科学家迪夫里(Divry)用刚果红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中的受损区域染色,成功使沉积在细胞外的脑部斑块着色,进而发现这些斑块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嗜刚果红的淀粉样蛋白。这种淀粉样蛋白便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脑部斑块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这些淀粉样蛋白又是什么呢?它和阿尔茨海默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对于这种神秘蛋白的好奇心推动着研究的深入,直到1984年,研究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一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淀粉样蛋白研究人员乔治•格列纳(George Glenner)等人,完成了对这种蛋白的分离和测序工作。

   他们报告称,发现了“一种新型的脑血管淀粉蛋白”,此蛋白由39~4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因这种蛋白具有一个β片层的二级结构,因此他们将之命名为“β淀粉样蛋白”。同时,他们还提出了一个假说:存在一个位于21号染色体上的阿尔茨海默病基因。

   1984年9月,苏格兰。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一种折磨绵羊和山羊的疾病——瘙痒症。他们中的一些人在给羊做尸检时发现,那些得了瘙痒症的羊,大脑中存在斑状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