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东友 来源: 发布时间:2023-3-9 20:7:0
| ||||
如何系统而有效地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科研创新人才,是科学教育界面临的一个千年未决的命题。虽然通过各种布局与尝试——如设置学士、硕士和博士课程以循序渐进地传授相关专业知识和科研技能,开办少年班和强基班以重点呵护天赋之才——现行科学教育体系得以成批量培养科研创新的可用人才,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很大一部分远未达到杰出人才的期望与要求。 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科学教育界对影响科研创新可持续性原创力的因素尚未有明确的定论,以至于无法精准地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造就科研创新杰出人才的措施。 在此,我结合自己多年学习和科研创新的实践,谈谈影响科研创新可持续性原创力的主要因素以及如何围绕这些因素造就充满可持续性原创力的科研创新杰出人才。
影响科研创新可持续性原创力的因素
根据我的体会和理解,科研创新可持续性原创力是指在同一项目的各个阶段或在不同项目中获得原创性突破的能力与潜力。 每一个科研创新项目或项目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问题和困难,没有扎实的文字与科学功底,就很难深刻地理解和透彻地分析问题和困难;没有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方式,就很难找到问题的关键并提出解决办法;没有历经高度或极限智力挑战所建立的勇气、意志力和自信心以及解决问题的执行力,就不可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彻底地战胜这些困难。 因此,是否拥有扎实的文字与科学功底、是否具备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方式以及是否历经高度或极限智力挑战,对科研创新可持续性原创力的发展影响深远。 确切地说,扎实的文字功底是指对文字的熟练掌握,而不仅限于简单的字面上的识别;扎实的科学功底是指透彻地理解科学概念,能将所读到的科技文献、听到的科学讲座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清晰地表述出来。毫无疑问,文字功底是科学功底的基础,没有坚实的文字功底就谈不上扎实的科学功底。 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方式是指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找出本质性的东西,从杂乱无章的事物中归纳总结出重要性和规律性的东西,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历经高度或极限智力挑战是指科研创新人才必须通过最大限度智力挑战,树立战胜任何困难的勇气、意志力和自信心,获得解决各种问题的执行力,从而充分发展和强化可持续性原创力,成为科研创新杰出人才。而那些只经过低度或中度智力挑战的人,往往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意志力和自信心以及解决问题的执行力等方面的锻炼,因而没有足够的可持续性原创力,顶多只能称得上是科研创新可用人才。 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换言之,没有磨难与挑战,一个人会很自然地选择最舒适、最安逸的道路,成不了大才。 那么,如何定义科研创新的低度、中度或高度智力挑战呢?我以为那些跟踪性或低难度原创性研究所带来的是低度或中度智力挑战,而那些高难度(或重大)的原创性研究所带来的是高度智力挑战。 例如,某研究者报告了一个可以有效鉴别某类致病菌的新特异性基因,并成功地应用于某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做跟踪性研究的人会将此特异基因用于另一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这类跟踪性研究提供的是低度智力挑战,而由此产生的研究报告大概率会被免费杂志拒稿,但基本能够在付费杂志上发表。 再比如,某研究者用一种微生物或寄生虫感染实验动物,随后用免疫手段检测动物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这类低难度原创性研究提供的是中度智力挑战,而由此得到的研究报告可能会被免费杂志接收,当然更容易被付费杂志接收。 那些旨在阐明关键的基础科学问题或解决重大科研难题(如高效、副作用小的疫苗或靶点药物)的原创性研究提供的是高度智力挑战,而由此得到的研究报告会被免费杂志很快接收。 由此可见,科研创新可持续性原创力是基于扎实的文字与科学功底、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方式以及历经高度智力挑战的产物。具备以上三点特质的杰出人才充满着可持续性原创力,不管今后遇到何种智力挑战都能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就像成功攀登过珠穆朗玛峰的登山者,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险峰可以阻挡他的脚步。 反之,那些缺乏文字与科学功底、没有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方式和只应对过低度或中度智力挑战的可用人才,在专业名导的实验室里攻读博士学位或做博士后时,尚能取得一些成果,甚至发表若干篇高引论文;独立后,在遇到低度或中度智力挑战时,他们也基本称职;但在遇到高度智力挑战时,他们大都束手无策。只有其中的极少数人能够顺利地应对高度智力挑战,成为杰出人才。 曾有人问我,为什么我在博士毕业后所经手的三个不同研究项目中都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前达到预定的主要目标?我回答说,那是因为除了扎实的文字与科学功底(我在24岁前系统地阅读并强记了《英汉小词典》和《新华字典》,继而精读了相关专业教科书)、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方式(我将中学语文老师引人入胜的课堂表达形式融入写作中,归纳出几条非常有效的写作规律,包括作文构思技巧和评判标准;我在系统阅读并强记《英汉小词典》时,琢磨出了快速、高效和有趣的记忆英语词汇的“建网法”;我从博士课程研究的经验和教训里,归纳总结出了科研创新的重要策略和有效思路),我还在博士课程中经历了高度智力挑战,练就了很强的可持续性原创力。 我在墨尔本大学的博士课程的研究方向是生产和运用单克隆抗体以改善人囊包虫的免疫诊断。从已发表的文献来看,单克隆抗体技术并不复杂,先将免疫后小白鼠脾脏的B细胞与可长期培养的肿瘤细胞株杂交,然后筛选出可分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可长期培养的肿瘤细胞株。当时导师定下的目标很“高大上”,即要生产针对囊包虫液主要抗原Ag5和AgB的、可以形成标准免疫电泳沉淀弧的IgG单克隆抗体。 在前两年的实验中,作为典型的188bet亚洲体育:学生,我对导师的实验方案言听计从,不折不扣地执行。虽然我获得了不少针对囊包虫液主要抗原Ag5和AgB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但那些分泌IgM和IgA类别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首先被淘汰了。接着,那些分泌IgG类别但不形成标准免疫电泳沉淀弧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也相继被淘汰了。结果,在我的博士课程过了两年的时候,仍未达到导师所定下的目标。 鉴于实验的随机性与不可预测性,导师约我和系主任一起谈话,建议我就此打住,将已有的实验数据写成硕士论文。我表示希望导师能给我机会,让我在博士课程剩下的两年时间里做最后一搏。在我的坚持下,导师同意我继续后两年的实验。 于是,我主动对整个实验进行了更为全面的无死角的独立思考,包括采用分离后的Ag5和AgB作为免疫与筛选抗原,以增强特异性;延长小白鼠免疫时间,从2~3周到4~6周;增加免疫次数,从2次到3~4次,以提高生产IgG抗体的B细胞的概率等。只要导师的实验设计达不到预期结果,我便马上查资料,寻找不同的解决办法。终于,我在博士课程的后两年里获得了所期待的结果,完成了博士论文。 我这种不轻言放弃的意志力,连导师都认为不可多得。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在面对相似的压力与挑战时,都会选择借坡下驴、趁早放弃,拿个硕士学位走人。由于在博士课程中经受了智力上最大限度的挑战和考验,我对科研创新的理解更为深刻。从此,在我的科研创新路上再也没有越不过去的坎。
科研创新杰出人才的造就
既然可持续性原创力强弱决定一个科研人员是成为杰出人才还是可用人才,而且扎实的文字与科学功底、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方式或能力以及历经高度或极限智力挑战等因素极大地影响可持续性原创力的发展,那么,科研创新杰出人才的造就自然要从这几方面着手。 构建扎实的文字与科学功底。构建文字功底的最佳时间是中学阶段。然而,现行中学教育过分注重数理化等课程的偏题难题,耗去了许多宝贵时间,做了不少无用功。 实际上,大多数专业根本没有必要过度钻研那些偏题难题,况且只要打好了基础,以后如有必要,完全可以在本科阶段再去钻研那些与专业相关的偏题难题。这样就可以在中学阶段腾出时间去构建文字功底、提高写作技能、掌握演讲与辩论技巧,这些才是余生都用得上的、各行各业都不可或缺的东西。 现行教育的另一个误区是忽视强记的作用,认为死记硬背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以至于很多中学生文字功底不够扎实,虽然认识和听得懂大多数字词,但要用的时候却想不起来,写作时理屈词穷。必须承认,由于过去缺乏一种有效且有趣的方法,通过系统地阅读并强记字典来构建文字功底显得吃力不讨好。我所琢磨出来的以形态或结构相似的词为横链以及以同义词或反义词为竖链的“建网法”,使系统阅读并强记字典变成了一件快速、高效和有趣的事情。 扎实深厚的文字功底不仅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还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科学概念、更透彻地分析科学难题、更清晰地阐述科学见解,从而夯实科学功底。 培养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方式。简单地说,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方式是由此及彼、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我所归纳总结出来的科研创新的策略——争先、更好、不同以及科研创新的有效思路——递推、平行、因果、逆向、随机,为培养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方式提供了非常便捷的途径。 此外,写作也能有效锻炼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方式。因为通过系统性的思考,写作可以使一个人片面、不成熟与不完善的观点变得全面、成熟与完善,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历经高度或极限智力挑战。客观地说,现行科学教育体系为研究生提供的大都是低度或中度智力挑战,而不是高度或极限智力挑战。因为许多博士生导师都未曾经历过高度或极限智力挑战、取得过科研创新的重大突破。即使将此类任务交给研究生,后者也基本不可能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结果往往是研究生拿不到博士学位,导师的科研水平与判断能力还可能受到质疑。 为了避免这种尴尬,许多导师都倾向于将博士课程研究方向锁定在低度或中度智力挑战范围内。更有甚者,一时不小心看走了眼,录取了某个平庸的研究生,导师还会想法子让其通过,以免自己的名声受损。 由于大多数博士学位获得者都没有经历过高度或极限智力挑战,他们只能算是可用人才,而非杰出人才。但问题是,当下科研基金过于偏重风险小的、仅提供低度或中度智力挑战的研究项目,而不是风险大的、提供高度智力挑战的研究项目。因此,很多博士后依然没有机会去开展高难度(或重大)的原创性研究、经历高度或极限智力挑战而成为杰出人才。这也部分诠释了为什么现行科学教育体系能够成批量培养科研创新的可用人才,但不能造就科研创新的杰出人才。 在我看来,国家级研究所应聚焦于提供高度智力挑战的研究项目,而非提供低度或中度智力挑战的研究项目;招聘博士后要以优秀的科研成就(如第一作者研究报告)和良好的科研创新思路与主意为标准;入职五年内,除了每年的研究总结和来年的研究计划,没有发表文章或申请经费的硬性要求;入职五年后,有重大贡献者晋升留用,而相对平庸者则出站。只要持之以恒,科研创新杰出人才的出现指日可待。 总而言之,可持续性原创力的强与弱是科研创新杰出人才与可用人才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说,科研创新杰出人才拥有扎实的文字与科学功底、具备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方式、历经高度智力挑战,故而思路敏捷,充满可持续性原创力,有能力应对任何智力挑战。 科研创新可用人才可细分为两类:第一类缺乏扎实的文字与科学功底、少有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方式、只经历低度或中度智力挑战,故而思路迟滞,几乎没有可持续性原创力,只能勉强应付低度或中度智力挑战。即使给予高度智力挑战机会,也很难成为杰出人才。 第二类具备一定的文字与科学功底以及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方式,但未经历高度智力挑战,故而思路相对流畅,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原创力,能自如地应对低度或中度智力挑战。当给予高度智力挑战机会时,有可能成为杰出人才。 为了系统而有效地造就科研创新杰出人才、促进可持续性原创力的发展,科学教育体系要引导本科生构建扎实的文字与科学功底,通过写作锻炼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方式,采取以写作为主的考试方式选拔拥有扎实文字与科学功底、具备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方式、思路敏捷的研究生,并尽可能为研究生和博士后提供高度智力挑战的机会。如果能踏踏实实地做到这几点,我们将很快见证成批量的科研创新杰出人才的出现。■ (作者系澳大利亚皇家病理学家学院质量保证计划研究员)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23年2月刊 人才)
|
||||
发E-mail给: | ||||
| 打印 | 评论 |
| ||||